培训选总理,天命任首相

文/杨善勇

 

新加坡培训总理之道,「有条不紊,井然有序」乃是一贯的关键词。自建国总理李光耀(1959-1990)、吴作栋(1990-2004),李显龙(2004-),而第四代的王瑞杰,皆是这样从少林十八铜人阵选出。

相较新加坡的机制,马来西亚采用的那套方式,似乎是另一个极端:没有初赛,没有复赛,没有半决赛,只有生死决赛。选手正准备开跑,说不定被判出局,不得不提早走了。

1970年快乐首相东姑(Tunku Abdul Rahman)下放权力,黯然离去,恐怕正是心不甘情不愿的。要不是因为五一三的那场流血事故,这个国家的政权不会交到他手里。相同的是,拉萨(Abdul Razak)1976年1月14日遽然离开,乃是急病而逝,胡申之所以取而代之,纯是时代的需要。

之后马哈迪的上任,似乎也不例外。远赴伦敦接受心脏绕道手术回国,《医生当家》记述:胡申(Hussein Onn)坦言,身体不好,要他接棒。

显然胡申所行,确是玩真的。1981年5月,身在新山的巫统区部会议,胡申宣布将引退,让副揆马哈迪继任。同年6月26日全国巫统大会,胡申重申本身意愿。7月16日,胡申卸任,翌日马哈迪宣誓为第四任首相。

但自此马哈迪的副手,一连换了几个。起初是老战友慕沙(Musa Hitam),大约五年后的 1986年3月16日,两M政府决裂,慕沙决定离开内阁。马哈迪接著在5月10日,委任嘉化峇峇(Abdul Ghafar Baba)出任副首相。

不过,嘉化显然是暖席的人选。论党龄的长久,论资历的深远,他也许绰绰有余。不过,一旦论及学历,确实有所不足。正因这样,面对安华的挑战,1993年12月1日,他挂印交棒。

随后的发展,我们都知道了。尽管各界当时普遍认同,气势万千的安华距离布城,只有一步之遥。不过,马哈迪一方面重用安华,另一方面也处处戒备。回忆录里,马哈迪曾经话中有话地说:

「我骑马,(安华)他也骑马。他是个急躁不安的骑士,还不懂如何驾驭,随之策马奔驰,结果不幸坠马,几乎断了颈项,送院抢救。事后多年,他则控诉,警方伤了他脖子。……」

不管怎样,安华后来个人体验的种种遭遇,一言难尽。1998年9月2日,马哈迪开铡罢黜了他。这张悬空的椅子,磨蹭拖沓,到1999年1月29日才转到阿都拉(Abdullah Ahmad Badawi)。

只是,谁也没从中汲取任何教训。2008年10月9日,阿都拉宣布不再参加翌年党选,准备让位纳吉(Najib Razak)。2009年4月3日,新一代国家领导上台了,最终却仓促败走布城,遑论部署接班人了。

敌对的希望联盟,亦然如是。别说第八任首相如何选出,那一张上位的时间表,眼下也有多个迥然不同的版本:一时说两年,一时说两、三年,一时说三年;一时说其实没有时间的限制,心愿完了才算完。

然则,问题的核心,不在时限;而是下一任的首相,到底怎么选出?至今通行的说辞,乃是按照类似拉曼论的Mahathir之字母秩序论:接M身后,将是A君。可是,为何会是A君,谁也说不所以然。

决定首相,标准既不是审思两岸的经济怎么转型,也非测试一兆国债,如何清还?而是各自比烂,彼此斗臭,不断地暴露魑魅魍魉的党丑。为了大位,党同志之间不但没有情面可言,而且忠心犹如罐头,附带此前有效的截止日期。

是的,一切都是政治剧场的排演:天马行空,自由自在,随心所欲。没有计划,只有变化。也许,那是天命,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除此之外,有谁还深入知道什么呢?

如果安华确为指定的首相不二人选,和对岸的王瑞杰大不同的是,内阁排名第二不是他,他只是副首相(的)「先生」。明显不过,这是卡位之举,用意何在,思之自明,殆无疑议。

那么,说好的选贤与能呢?仅此一问,马新两国的差异随之立现。不仅是在第一号人物,内阁部长的任用,也让人触目惊心,乃至民政党全国主席刘华才前不久因此建议改组内阁,应该顺势撤掉马智礼(Maszlee Malik)、郭素沁、礼端(Mohd Redzuan Yusof)和莫哈末丁(Mohamaddin Ketapi)等四位部长。

可惜,马国的用人特色,与能力往往没有瓜葛。所思虑的,经常也有「卧榻之侧,岂容鼾睡」的考量。同理,同时重用周瑜和诸葛亮两个,也不一定是出自爱惜人才,而是试图暗助渔翁一臂之力。此外,当然也攸关马哈迪独辟蹊径的风格。

这一点,慕沙的回忆录《畅所欲言》曾经比较拉萨,点出两人重点之别:要找人时,拉萨著重此人是否可以完成任务;马哈迪不然,他问:Dia ini boleh dipercaya ke,这斯可靠吗?(页293)

如果慕沙所言确实如此,那么,谁是下一任首相的首要考虑,想必也是如此:安华靠得住否?阿兹敏(Azmin Ali)呢?如果他俩都信不过,还有没有其他人选?听到这里,王瑞杰也许正在猎取第五代总理了。

 

转载 /当代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