饲蜂 - 坪原猴

以缚在竹竿上的蜂箩收取在树桠上的蜂群。 以缚在竹竿上的蜂箩收取在树桠上的蜂群。

香港的传统养蜂人绝大多数只会饲养“中蜂”,即是中华蜜蜂。另有一种在中国境内大量饲养的蜜蜂“意大利蜂”(即意蜂),在上世纪初才引入,但已成为商业性生产的主力。

意蜂比中蜂的体形大一点,勤劳采蜜多,善于在蜜源集中丰富的地方采蜜,造脾(即育幼储蜜的巢脾)产蜡,分泌蜂皇浆的能力也高,还有一样跟中蜂不同的特性,就是“分蜂”(即是分群)较少,可以保持族群的数目去采蜜。由于以上种种原因,商业性生产都以饲养意蜂为主。可是,中国自古以来的中蜂也没有被取缔,因为意蜂虽然采蜜能力强,但不善四出寻找蜜源,在没有大量蜜源供应的时候便在家“食谷种”,很快便会消耗储糖,所以商业蜂农都是以游牧方式追踪蜜源,进行采糖工作。几百个蜜蜂箱在卡车上经年到不同的果园、菜花田、牧场收集不同的蜜糖,造就了大家在超市见到林林总总不同的蜂蜜,在梨园开花时走一趟便能采集到纯正的梨花蜜,牧场上的三叶草(clover)开放,就收到三叶草蜜,龙眼、荔枝、枇杷莫不如此。

荔枝花在三四月盛开。

 

成功收服蜜蜂。

意蜂贪采 中蜂远飞“觅食”

中蜂看似比意蜂事事差一点,可是,意蜂的优点也是缺点,传统的养蜂人都是定居于村庄,养蜂多是副业。如果定居于一处,附近很难一年四季都有丰富花蜜开放,意蜂族大贪采就反而成为问题,例如在香港,夏天是花蜜淡薄的季节,意蜂连老本也吃掉,就算蜂农不停喂糖也难渡时艰。相反,中蜂就较易渡过淡季,而且更善于远飞,定向能力更好,可以找到远方的零碎蜜源,比意蜂更适合定点饲养,所以小规模或业余的传统养蜂人多选择中蜂。那么,中蜂所收的蜜糖便不会如意蜂的单一,基本上都是百花蜜,只不过在不同季节,有倾向时令花卉的味道,例如冬至前后开始收获,直至农历新年的花蜜,以山上的鸭脚木为主,天气干燥,令到花蜜的水份较少,味道浓郁,就是我们本地见称的冬蜜了;农历新年后的一个月,山上百花盛放,水份又足,便是清香的百花春蜜;以前新界遍植荔枝龙眼,在三四月收到的蜜糖特别甜,那就是荔枝龙眼蜜;到了四五月,蜜蜂采到了山上的乌黭树花蜜,蜜糖便会带点苦味,相传对肠胃特别有益;五月之后便是水翁树了,采到的糖很多时蜂农都会留下来让蜜蜂储备,用作渡暑之用。

“呜呜”作响 初春后忙分蜂

除了阿伟,另一个更具年资的养蜂人张老板,他在村中经商办店多年,平日骑单车四出送货,就常跟我戏说:“阿盛,现在哪有这么多荔枝树啦,烧烤场的汽水烧烤蜜就多的是,如果在附近养蜂,采到的就名副其实是‘烧烤蜜’啦,哈哈。”张老板因为工作关系,特别了解村中蜜蜂的动态,每有蜜蜂分群,他都是第一个发现,因此他对收野蜂特别有心得,我也学到这本事的一二,收服过几群野蜂。每年初春之后,便是蜜蜂分群旺季,如果听到天上“呜呜”声作响(跟航拍机的声音颇像),看上天就可能发现分出来的蜂群,只要把泥沙撒向它们,它们就会停在附近的树桠歇息,这时就可以用收蜂箩筐放在蜂群上方,慢慢驱赶它们入筐,分群中的蜜蜂最没有攻击性,可以放心收取,但是如果是已经入洞筑排的,便重启攻击性,要小心处理了,这时多要用到烟雾驱赶,技术不到家的话,分分钟便“一窝蜂”飞散了。